爱看小说网www.52kanxs.com

河南虽然从少林寺的手中弄过来了学田。

不过,三司主官还是受到了训责,只因为他们最慢完成……

学田搞定了,各级官员又都开始在学舍上下功夫了。

初步的资金有地方垫付,也有中枢专项,一直忙活到了六月,终于进入到了正题。

招生了。

在涿州城东二十里,一个叫柳林屯的村落里,空气里飘荡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躁动。

村口那棵歪脖子老槐树下,平日用来晒谷的空场上,乌泱泱挤满了人。

保长赵老栓,一个脸上沟壑比田垄还深的老汉,此刻正站在半截磨盘上,手里攥着一张盖着鲜红大印的官府告示,扯着嘶哑的喉咙,用尽力气把话往风里送:“……都听真喽!皇恩浩荡!咱们大明朝的皇帝陛下开了天恩啦!要办‘官吏蒙学’!就在咱镇子西头,张家祠堂旁边那块官地上!给娃娃们开的!”

人群里一阵嗡嗡的骚动,像捅了马蜂窝。

“啥?官……官啥学,学完能当官?”

“蒙学!就是开蒙!认字儿!读书!”赵老栓唾沫星子飞溅,“朝廷办的!六岁、七岁、八岁!只要是咱大明户下的娃娃,都能去!不收一个铜板!”

“啥……”人群炸开了锅。

“不要钱?白给娃儿们读书?”一个裹着破旧头巾的妇人猛地抬起头,枯黄的脸上满是惊愕,手下意识地攥紧了身边一个流着鼻涕、懵懂无知的小男孩的胳膊,攥得孩子“哎哟”一声。

“哄鬼呢吧?天下哪有掉馅饼的好事?”一个驼背老农嘟囔着,浑浊的眼睛里全是怀疑:“怕不是拉去当小工?给管家干活吧。”

“放你娘的屁!”赵老栓气得胡子直翘,把告示抖得哗哗响,“睁开你那老眼瞧瞧!大红官印!千真万确!朝廷掏钱!管娃娃们一日两餐!晌午有饼子,有稠粥!学里的笔墨纸砚,先生束修,全由官家出!娃娃们只管去,带着耳朵和眼睛就成!”

“管饭?还管两顿?”人群彻底沸腾了!管饭这两个字,比什么“蒙学”、“读书”都实在百倍。

这也是朝廷为了能够尽快推行,想到的一个主意。

庄稼人,最懂粮食的分量。

“先生?先生打哪儿来?”有人怯生生地问。

“秀才公!”赵老栓挺起佝偻的腰板,带着几分与有荣焉,“县里、府里派下来的!都是正经读过圣贤书的秀才相公!听说北直隶、山东、河南、山西,四省开了快四百处这样的学!请了一千来个秀才、童生老爷当先生!这阵仗,开天辟地头一遭!”

他顿了顿,环视着那一张张被贫穷和风霜刻满的脸,声音拔得更高:“这可是改换门庭的天梯啊!娃娃们识了字,懂了道理,将来……将来兴许就能脱了这泥腿子的命!你们还杵着干啥?赶紧回家,把够岁数的娃拾掇干净喽!后个儿一早就送到镇上学堂去!过了这村,可就没这店了!”

人群先是死寂了一瞬,仿佛被这巨大的、不真实的好运砸懵了。

但人性是复杂的。

有些百姓激动地搓着手,语无伦次地互相询问着,妇人们则一把抱起身边懵懂的孩子,又是哭又是笑,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孩子脏兮兮的小脸,仿佛在擦拭一块蒙尘的金子。

也有那愁苦的,家里少个半大劳力割草喂猪,日子更紧巴,可看着邻家孩子被爹娘推搡着往前挤报名的身影,终究一跺脚,咬咬牙,也拉扯着自家孩子往人堆里钻去。

整个柳林屯,乃至整个北直隶大地上无数类似的村庄,都被这股由皇权推动的、名为“教化”的春风,搅动得尘土飞扬,人心浮动。

数日后,顺天府,大兴县界。

一片新平整出来的开阔地上,几排簇新的房舍拔地而起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