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1章 都结束了 (1 / 2)
爱看小说网www.52kanxs.com
他想,如果不是他们及时阻止,这座包裹着神圣外衣的“人间地狱”,将会给多少无辜的家庭,带来灭顶之灾。
他拿起一张现场勘查时拍下的照片。照片里,是那个被挖空的《资治通鉴》,里面藏着十几本通往国外的假护照。他不禁感到一阵悲哀,一个熟读史书、本应以史为鉴的人,最终却只从历史中学到了如何为自己铺设一条可耻的逃亡之路。
他将烟头在烟灰缸里摁灭,开始了他最后的“仪式”。
他先处理那些堆积如山的纸质文件。他没有粗暴地将它们一股脑塞进档案袋,而是极其耐心地,将它们按照时间顺序、案件关联度,重新进行分类、排序。起诉意见书、主要证据目录、补充侦查报告……他将每一份文件都抚平、对齐,然后用打孔机,在左上角打上两个整齐的圆孔,再用棉线,一丝不苟地穿起、打结。
这个过程,缓慢而专注。这不仅是在整理文件,更是在梳理他自己的记忆,是在将过去几个月里那些碎片化的、高压的、混乱的战斗片段,重新编织成一个完整、清晰、有始有终的故事。
接着,他打开电脑。屏幕的光,映亮了他那张疲惫却异常专注的脸。他将所有与案件相关的电子文档、照片、音频、视频资料,分门别类地创建了新的文件夹,用最严谨的格式进行了重命名,然后,启动了加密备份程序。
看着那条蓝色的进度条,在一格一格地、缓慢而坚定地向前推进,他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。这些数字化的证据,将作为铁证,被永久地封存在国家的司法系统里。它们是冰冷的,却也是最有力量的。它们将确保正义的审判,不会因为任何人的遗忘或辩解,而有丝毫的偏离。
最后,他开始清理自己的办公桌。他将那几个早已空了的、见证了他无数个通宵的咖啡杯,扔进了垃圾桶;将那本被他翻得起了毛边、上面画满了关系网分析图的笔记本,锁进了抽屉;他甚至找来一块抹布,沾了水,将桌面上的每一个角落,都细细地擦拭了一遍,连同那些顽固的茶渍和烟灰的痕迹。
当桌面恢复了它原有的、光洁的样貌时,赵承平知道,一切,都结束了。
他站起身,环顾了一下这个已经变得整洁、肃静的办公室。他关掉电脑,拔掉电源,最后,走到门口,伸出手,按下了墙上的电灯开关。
“啪嗒。”
整个世界,陷入了温柔的黑暗。只有窗外城市的霓虹,透过百叶窗的缝隙,投射进来几道斑驳的光影。
他拎起那个已经许久没有正常下班时拎过的公文包,轻轻地带上门,下楼。他的脚步声,在空无一人的楼道里,发出清晰而孤独的回响。
当赵承平走出办公大楼,一股清凉的夜风迎面吹来,瞬间吹散了他身上那股混杂着烟草、咖啡和卷宗气味的、属于“战场”的味道。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,空气中,有青草的芬芳,有附近夜市飘来的食物香气,有属于这个城市夜晚的、鲜活而自由的气息。
他突然感觉,自己的脚步,变得前所未有的轻松。
那是一种卸下了千斤重担后的轻盈,一种从高度紧绷的弦上被松开后的舒展。他没有像往常一样,急匆匆地走向停车场取车,而是选择了一种更慢的方式——步行。
他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,走在那些被温暖的路灯光芒笼罩的人行道上。他像一个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的游客,好奇而贪婪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。
他看到街角的那个报刊亭,老板正一边打着哈欠,一边整理着新到的杂志;他看到不远处的小区门口,几位大妈正伴着节奏欢快的音乐,跳着广场舞,脸上洋溢着快乐;他看到一对年轻的情侣,依偎在长椅上,旁若无人地分享着一副耳机,低声说笑。
这些,就是他用尽全力去守护的人间烟火。在办案点那间与世隔绝的办公室里,“人民”是一个宏大而抽象的概念;而在此刻,他们是一个个具体的、鲜活的、有血有肉的个体。这份真实感,让他觉得,过去所有的辛苦和煎熬,都有了最厚重的意义。
他不知不觉地,走到了一条熟悉的小巷。巷口,那家他光顾了多年的“老王记面馆”,还在散发着温暖的灯光和诱人的香气。在无数个加班的深夜,这里的一碗热汤面,是他对自己唯一的犒劳。
他鬼使神差般地走了进去。
面馆里人不多,只有零星的两三桌客人。那个系着白色围裙、总是乐呵呵的王老板,正在灶台后忙碌。听到门口的风铃响,他抬起头,一眼就认出了赵承平。
“哟!赵警官!您可有日子没来了!”王老板的嗓门很大,带着一种市井小民特有的热情和熟稔,“看您这样子,是刚下班吧?又办什么大案子去了?”
赵承平笑了笑,在他那张惯常空着的、靠窗的位置坐下:“案子刚完。老板,老样子,一碗牛肉面。”
“得嘞!您擎好吧!”王老板高声应着,手脚麻利地从旁边的大锅里捞起一大团筋道的面条,扔进滚沸的汤水中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赵承平看着灶台后那团升腾的、温暖的白色蒸汽,感觉自己那颗因为长时间思考和对抗而变得冰冷僵硬的心,也开始一点点地融化、变软。
很快,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,被端到了他面前。
那不是什么山珍海味,就是最朴实无华的一碗面。汤色清亮,上面漂着翠绿的葱花和香菜,几大片卤得软烂入味的牛肉,几乎铺满了整个碗面。王老板在端上来的时候,还特意用他那大嗓门嚷了一句:“赵警官,看您累得不轻,特意给您多加了二两牛肉!补补!”
赵承平心中一暖,说了声“谢谢老板”。
他拿起筷子,夹起一大口面条,吹了吹热气,送入嘴中。那熟悉而醇厚的味道,顺着食道,一直暖到胃里,然后,那股暖流,又迅速地扩散到四肢百骸。他感觉自己那具几乎被掏空的身体,正在被这碗充满了人情味的面条,一点一点地重新注满能量。
他吃得很慢,很认真,仿佛在品尝世界上最顶级的美味。吃完后他从那家升腾着人间烟火气的面馆里走出来,赵承平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场精神上的“重启”。胃里的温暖,驱散了身体里最后的一丝寒意;而老板那句朴实的“多加二两肉”,则像一剂强心针,让他那颗因长久紧绷而近乎麻木的心,重新感受到了来自平凡世界的善意与温度。
他没有直接走向停车场,甚至没有去路边打车。
他沿着灯火通明的街道慢慢地走着。晚风,带着初秋的凉意,轻柔地拂过他的脸颊。这风,不像在办案点楼顶抽烟时那般凛冽、充满决绝的味道,它吹散了他眉宇间连日来凝结不散的戾气和疲惫,也仿佛吹走了他脑海中那些挥之不去的、关于罪恶与人性的沉重画面。
案件,在行动层面上,基本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。李沉及其腐败网络的主要成员悉数落网,关键证据也已全部锁定。那座巨大的、摇摇欲坠的罪恶大厦,已经被他们彻底推倒。
然而,赵承平的内心,却比任何人都清楚,这仅仅是战斗上半场的结束哨。
推倒大厦之后,清理废墟,才是更为艰巨、更为考验耐心的工作。后续那排山倒海般的文书工作,在他的脑海中已经自动生成了一张清晰的流程图:
首先,是物证的整理归档。从李沉别墅里抄出的那些金条、名表、古玩字画,每一件都必须由专业机构进行估价,并出具详细的鉴定报告;那些作为行贿证据的银行转账记录、海外账户信息,需要金融专家逐一核实,形成完整的资金流向图。这不仅是清点罪证,更是在为国库追回每一分被侵吞的资产。
其次,是审讯记录的交叉比对和整合。几十名涉案人员的口供,长达数千页的记录,必须像梳理一团乱麻般,从中找出每一个矛盾点,提炼出每一条相互印证的证据链。任何一个微小的疏漏,都可能在未来的法庭上,成为被辩方律师攻击的软肋。
最后,也是最核心的,是那份将决定所有人命运的《起诉意见书》和《结案报告》。这份报告,不能有丝毫的个人情绪,不能有任何的形容词。它必须用最冷静、最客观、最严谨的法律语言,将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,将每一个人的罪行,都清晰地、无可辩驳地钉在纸上。这份报告的每一个字,都必须重如泰山,经得起历史的检验。
这些思绪,在他的脑中平静地流淌着,不再像前些日子那样,带着令人窒息的焦虑和压力,而是化为了一种清晰、笃定的责任感。他知道,激烈的战斗已经过去,接下来,他将成为一名最严谨的“工匠”,用法律的刻刀,将这件已经成型的作品,打磨得毫无瑕疵。
第二天,当赵承平再次回到单位时,迎接他的,是新的一天,也是一个新的战场。
他推开专案组办公室的大门,里面不再是前些日子那种人声鼎沸、烟雾缭绕的紧张景象。办公室里,异常地安静,只听得见键盘清脆的敲击声和打印机“沙沙”的工作声。
那些曾经堆积如山、几乎将办公室淹没的物证纸箱,已经被清理了大半。剩下的,都已被分门别类地贴上了标签,整齐地码放在墙角,等待着移交。空气中,那股紧张的气味已经散去,取而代之的,是一种高度专注、有条不紊的秩序感。
同事们都已经到岗了,一个个都埋首于自己的工作之中。有的在逐字逐句地校对审讯笔录,有的在根据银行流水绘制复杂的资金网络图,有的则在将成千上万张照片证据进行编号、归档。
见到他进来,大家纷纷抬起头,向他打招呼。
“赵队,早!”
“赵队,您气色看着好多了!”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