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看小说网www.52kanxs.com

这一番话,如同一颗巨石,投入平静的湖面,激起了千层巨浪!

大殿之内,瞬间嗡嗡作响。

孔颖达等一众以儒家正统自居的大儒们,脸上露出了激愤之色,纷纷点头,深以为然。而戴胄等人的脸色,已经变得铁青!

这是赤裸裸的攻击!

这是对太子殿下所有新政,从根基上的,全盘否定!

还没等戴胄出班反驳,长孙无忌,便抛出了他今日,最致命的武器。

他双手高高举起笏板,声震大殿:

“陛下!为匡正人心,重塑德望,维系我大唐万世之道统!臣不揣冒昧,联合孔颖达等诸位大儒,遍览古今典籍,于陛下当年钦定之《氏族志》外,补撰一部,名曰《氏族志·补遗》!”

“此书,不以官爵论高下,不以功勋定尊卑!而是以家族数百年诗书传家之‘德行’,与华夏千年之‘源流’为根本!旨在为天下士人,重新立一行为之楷模,为我大唐江山,固万世之纲常!”

“臣,恳请陛下御览!”

“轰——!”

朝堂,彻底炸裂!

它要做的,是重新划分帝国的阶级!

是要将那些在太子新政中,利益受损的旧士族、门阀,重新捧上神坛!

是要将所有守旧的,反对变革的力量,全部团结起来!

“臣,反对!”

一声怒喝,如同平地惊雷。

戴胄再也无法忍受,他猛地从班列中冲出,双目赤红,死死地盯着长孙无忌。

“赵国公!你此举,究竟意欲何为?!”他厉声质问道,“陛下当年编撰《氏族志》,以官爵为本,正是为了打破门阀垄断,让我大唐唯才是举!你今日却要重拾‘德行’与‘源流’,岂非是要开历史之倒车,让我大唐,重回那士族门阀掌控朝堂,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世家之旧路吗?!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“你此举,是将陛下当年的苦心,置于何地?!”

“是将我大唐万千凭军功、凭才能起于微末的功臣,置于何地?!”

戴胄的质问,字字诛心!

立刻,朝堂之上,许多出身寒门,或是凭军功起家的将领官员,纷纷面露怒色,看向长孙无忌的眼神,也变得不善起来。

然而,不等长孙无忌回答,国子监祭酒孔颖达,便颤巍巍地走了出来。

这位白发苍苍的大儒,用他那特有的,带着书卷气的沙哑声音,悲愤地说道:

“戴仆射此言差矣!士农工商,乃圣人所定,祖宗之法!岂可轻易动摇?若无‘德行’与‘源流’为基,人人皆可凭奇技淫巧而登堂入室,则纲常何在?礼法何存?”

“我华夏,与那蛮夷,又有何异?赵国公此举,乃是为国本计,为万世计!此乃拨乱反正之大功德也!”

“荒谬!”兵部侍郎崔仁师也忍不住出班反驳,“孔祭酒!太子殿下之‘格物’,上可以造利器,强军备,下可以兴水利,富百姓!此乃强国富民之学,何来动摇国本之说?”

“反倒是你们,抱着那千年前的故纸堆不放,固步自封,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!”

“你……”孔颖达气得浑身发抖,指着崔仁师,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。

一时间,整个太极殿,彻底变成了吵嚷的战场。

以长孙无忌、孔颖达为首的“守旧派”,与以戴胄、崔仁师为首的“太子党”,在大殿之上,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。

一方引经据典,高举“道统”与“祖宗之法”的大旗,痛斥新政是“离经叛道”。

另一方则列举实证,强调新政带来的“强国富民”之实效,反驳对方是“因循守旧”。

双方你来我往,唾沫横飞,几乎就要在大殿之上,动起手来。

而御座之上,李世民始终一言不发。

他只是冷冷地看着,看着下方这张牙舞爪,为了各自的利益与理念,而撕破脸皮的臣子们。

他的心中,如同一片镜湖,将所有人的嘴脸,都映照得清清楚楚。

长孙无忌的野心,孔颖达的迂腐,戴胄的忠诚,崔仁师的锐气……

他甚至能透过这场争吵,看到那背后,隐藏在晋王府深处,那个看似“仁孝”,实则城府深不可测的儿子——李治的影子。

雉奴啊雉奴,你比你的大哥,更懂得如何在这朝堂之上,杀人于无形。

李世民的眼中,闪过一丝冰冷的寒意,但随即又被更深的,属于帝王的权谋所取代。

他不能让任何一方,轻易地压倒另一方。

太子的新政,势头太猛,是该敲打敲打了。

但长孙无忌所代表的旧势力,也绝不能让他们重新抬头,威胁到皇权的根基。

他需要平衡。

他需要将这场,由长孙无忌和李治精心策划的,针对太子的政治突袭,转化为一场,由他亲自掌控的,更大规模的……思想战争!

“够了!”

就在大殿内的争吵,即将演变为一场全武行之际,一声沉闷的巨响,骤然炸响!

是李世民,猛地一拍龙椅的扶手!

整个太极殿,瞬间死一般的寂静。

所有争吵的臣子,都如同被掐住了脖子的公鸡,声音戛然而止。

他们惊恐地抬起头,看向御座之上,那位龙颜震怒的帝王。

李世民缓缓站起身。

他那充满威严的目光,如同实质一般,缓缓扫过大殿中的每一个人。

被他目光扫过之人,无不低下头,不敢与其对视。

“吵完了吗?”

皇帝的声音,不高,却带着一股令人心胆俱裂的寒意。

“朕的太极殿,是让你们来商议国事的,不是让你们来当那市井泼皮,在此咆哮叫骂的!”

长孙无忌、戴胄等人,立刻跪伏于地,口称:“臣等,罪该万死!”

李世民没有让他们起身。

他走到御座之前,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们,缓缓开口,声音重新恢复了帝王的沉稳。

“辅机,你为国分忧,为道统操心,其心是忠的。朕知道。”

长孙无忌闻言,身子微微一震。

李世民的目光,又转向戴胄。

“戴胄,你等维护太子新政,着眼于强国富民,其功是实。朕也知道。”

戴胄的心,也同样一紧。

皇帝这番不偏不倚的话,让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了。

只听李世民继续说道:“既然是‘道统’与‘功利’之争,是‘祖宗之法’与‘强国之策’的辩论,那便不能只凭你们在此,逞一时口舌之快。”

他的眼中,闪过一丝深不可测的光芒。

“朕,给你们一个机会。也给天下人,一个机会。”

“让所有人都来看一看,都来议一议,究竟谁的‘道’,才是我大唐,真正的万世之道!”

他猛地一挥龙袍,下达了一道,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旨意。

“传朕旨意!”

“着中书省,即刻将赵国公所呈之《氏族志·补遗》,誊抄百份!分发予朝中三品以上所有官员,以及国子监、弘文馆、崇文馆诸位大儒!限一月之内,共同品评,议其得失!”

他的声音,变得更加洪亮,“太子虽在凉州,为国征战,但此事因他而起,不能置身事外!戴胄!朕命你立刻修书一封,详述今日朝堂之辩!而后以八百里加急,送往凉州!”

“朕要太子李承乾,必须就‘格物之学’的‘道统根本’,以及其于国于民,于社稷的‘利弊得失’,写出一份详尽的奏对!呈报朝廷!应答赵国公与诸位大儒的……诘问!”

旨意下达,满朝皆惊!

皇帝,没有做出任何裁决!

“臣等……遵旨!”

百官们,无论心中作何感想,只能齐齐跪拜,领受皇命。

“退朝!”

李世民说完最后两个字,便毫不留恋地,转身走入了后殿。

留下的,是一整个太极殿,神色各异,心思万千的臣子。

长孙无忌缓缓站起身,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。

虽然没能一击功成,但能将此事,提升到“国本之争”的高度,逼迫太子公开应战,他的第一步战略目标,已经完美达成。

而戴胄,则面色凝重如铁。

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,已经压在了远在凉州的太子殿下的肩上。

这一战,太子若胜,则新政之基,稳如泰山。

若败……

后果,不堪设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