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看小说网www.52kanxs.com

朱元璋反思完,决定明日和乖孙商量一下,要不给乖孙加一笔盖章费,让乖孙慢慢地掌握使用玉玺的经验。

……

进了冬月,距离过年只剩下不到两个月。

各县便开始忙着准备,将一年的刑案和赋税等归拢好,该往京城送的往京城送。

由于李善长揭发了空印案,朝廷单独列了一项路途损耗的支出,缴税实物难以运输的,可以根据当地物价,换成银子,而各地物价,朝廷早已有了底细,容不得任何人弄虚作假,坐地起价。

于是,各个府县该查缺补漏的,都要重新查验一遍登记入库的流程,才敢向上级送批审报。

“以前先盖印再写数目,这种省事的日子,再也回不来咯。”

每每这时,负责终端申报的县衙账房还有书吏,大家就忍不住痛骂李善长多管闲事。

同时也有不少人,感谢郑氏兄弟,保住了大家的小命。

骂归骂,谢归谢。

不论是能吏还是庸吏,洪武八年这一年的冬月,注定都要在点灯熬夜中度过。

唯一值得庆幸的是,往后的干吏们也要这么严谨的登记查账。

想到这里,大家的心理就平衡了许多。

“来年登记入库,必须实物实到实收,缺一粒粮都不行。”

“早该这么干,天天灵活办事,最后苦的是我们,以后堂尊来了,支取用度,也要按照朝廷的规定,先拿条陈登记再给东西!”

不然卖人情的时候一时爽,事后对账,得把这一年发生的事从头捋一遍,碰到不认账的,只能自掏腰包。

哪有出来做事赚银子的,干一年倒贴钱的?

往后这县衙上下谁想占便宜,有本事就在账本上明明白白地写下来,交给陛下去批吧!

洪武八年末,整个大明的县衙都很忙碌,特别偏远地区,被衙门小吏揭发贪污的县官,像雨后春笋般,一个接一个地往外冒。

由于华亭县距离南京不过千里地,水路陆路发达,一般都是冬月底,才开始进行归拢账目与缴税实物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今年新来的知县方孝孺,重点又在替百姓翻案夺田上面,不少负责此事的官吏,还以为他们还能轻松半个月。

不料。

方孝孺特意上奏朝廷,一纸奏疏递到了朱元璋的跟前。

并用这一纸奏疏,给华亭县换来了一大笔财富。

这日点完卯后,账房和书吏正坐在堂前喝茶,聊着那关押在牢里的沈十石,还是拒不认罪的事。

“砰砰砰砰!”

四大口能够将他们全部装进去的红木箱子,抬进了堂中。

四人看到方孝孺阴沉着脸走过来,吓得赶紧站起来,拱手问候。

“知县大人,这些是?”

“陛下发给华亭县改善民生,治理河道,修建太医分院的钱。”

四人双眼一阵放光。

别看这四人都是不入流的小吏,可在这县衙当中,是铁打的小吏,流水的知县。

知县都是外来户,可这些小吏都是土生土长,盘踞衙门十数年,甚至数十年的“老人”。

虽然如今才洪武八年,但这四个人,算上曾在元朝的当差年限,最低的也有二十年了。

凡是朝廷要改善民生、治理河道、或是盖房铺路,他们都能从中分得一杯羹。

“知县大人,这箱子里装的钱听不到叮咚的响声呢,难道陛下发的是宝钞?”

如果是宝钞的话,虽然不太好流通,但是能和与京城有往来的商人,折个价换成金银,又能从中拿一笔人情费。

陛下真是一位圣明的君主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