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看小说网www.52kanxs.com

夺命书生没有多想,而是看向了一旁的对穿肠。

做人,最难能可贵的,便是有自知之明。

他是一介武夫,动手杀人在行,权衡利弊、推算可行性就不是他擅长的了。

对穿肠则是捻搓着老鼠须,时而眉头舒缓又紧锁起来,时而眼前一亮却又光芒暗淡。

不得不说,面前这青年提供的脱罪理论十分靠谱。

就拿世子来说,很清晰的考虑到了丹书铁券以及社会舆论两方面。

或许有人会认为,丹书铁券对于龙颜大怒的皇上而言,就是一块废铁,当不得真。

然而,皇上若真是这么喜怒无常,朝令夕改,那他就坐不稳屁股下的龙椅。

丹书铁券是什么?

那是先皇,甚至是先祖赐给这些世袭罔替的亲王的宝物,数量不多,但也不少。

若是贸然视之无物,首先要考虑的,便是孝道问题。

大明重孝道,孝子杀人,若是为父报仇、为母鸣冤,可以减刑甚至免罪!

皇上当然也不能免俗。

这就是为什么先皇所推行的政令,即便是不合时宜,甚至于当今朝堂有害,皇上也要酌情再酌情。

丹书铁券也是如此。

先皇乃至先祖赋予这些亲王的权利,后世子孙不能不管不顾。

其次,亲王世袭罔替,爵位由长子继承,可次子也并非一无所有,除长子外,亲王余子皆封郡王。

郡王长子承袭郡王爵位,余子皆封镇国将军。

以此类推,下面还有辅国将军、奉国将军、镇国中尉、辅国中尉、奉国中尉。

代代相传下来,造就了大明数十万宗室子弟的‘盛况’。

这些人里面,哪怕九成九的人都是无能草包,可总归还有那么几百一千的有能之士。

皇上可以不在乎一个两个人的想法,但不能不考虑成百上千人的态度。

当然了,宁王毕竟是造反,而世子毕竟是宁王嫡子,若是真要较真,丹书铁券能否保全他的性命,也全在皇上的一念之间。

而皇上是什么想法,又要看世子的态度与作为。

要知道,宁王固然谋逆造反,可他并不蠢,造反之前,也煽动了社会舆论。

从自己的祖宗是如何被成祖皇帝胁迫着举兵靖难,又如何一开始答应了将天下分而治之,后只字不提,反倒攫夺兵权。

可以说事无巨细,此外,宁王又专门找人列举了当今皇上昏庸无道的罪证,甚至就连太后懿旨也伪造了一份,就是为了师出有名。

或许这‘名’在朝堂官员看来,可笑至极,纯粹是胡搅蛮缠。

可百姓愚昧,又哪里懂得这背后的弯弯绕?

无外乎人云我亦云。

可若是依照青年所提之建议,由宁王世子以为父亲赎罪为由,入古刹修行佛法。

无论此前宁王找了何种理由,来佐证自己谋逆的合理性。

可都要在世子这一记父辞子啸的背刺下,付诸东流。

朝廷非但不会将世子诛杀,反倒还会派遣太医帮宁王世子调养身体,以免他过早的死了。

试想一下,若是宁王世子入古刹修行一两年的时间便死了,这故事根本无法引起轰动。

甚至若是流传出去,反倒会让人以为宁王的罪过不过如此,世子诵经两年便将其抵消。

可若是宁王世子在古刹修行五十年、一百年,那情况可就截然不同了。

固然到那时已经不会再有百姓记得宁王之乱。

但史书上,却会对这一‘趣谈’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因此,世子若按青年所说去办,后半生会是悲苦还是轻松暂且不知,但一定会有后半生。

王妃就更简单了,本身就是理学名家之后,且素有贤名。

百姓本就愚昧无知,喜欢怨天尤人,每逢灾年,便会归咎于皇上。

认为是皇上不作为,皇上昏庸无道,是皇上惹怒了上天,所以上天才会降下灾祸。

文人士大夫熟读经典,自然知晓孔圣人有云:“敬鬼神而远之。”

可这并不妨碍他们去逼迫皇上下罪己诏,以为自己搏一个青史留名。

而百姓们在看到听到传阅全国的罪己诏后,就更加坚信了是皇上惹恼了上天,上天才会降下灾祸的歪理邪说。

国中有人谋逆作乱,也是同理。

百姓们会认为,若你这个皇帝当得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,人家为什么要造你的反?

什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。

抱歉,我们就是粗人,听不懂也理解不能,总之就是你的错。

你要是抓我,或是不让我说,那就是你被说到痛处了,你急了。

这无理取闹一样的观念,想要破除却是不能讲理。

你讲理,人家听不听得懂是一说,就算听懂了,人家本身就是胡搅蛮缠,又何必去在乎你讲的道理?

你一句君权神授,我一句你母没了。

你再说天道无常,我反问你母还没回来?

讲道理是讲不通的,只能用骗!

自古就有愚民治国的说法,论语当中便有这样一句话:“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。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古往今来,这句话有无数种断法,无数种解法。

有人喜欢奉一种解释为圭臬,批判其他解释都是歪理邪说。

却不知,圣人之言之所以为圣人之言,便是因为其拥有自适性,根据时代背景的不同,一句话能够得出不同的解释,且都合理,才是圣人之言的玄妙之处。

也正应了那句话‘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’

一句话,若是仅有一种解释,哪来的那么多温故知新?

只能说,圣人早已将最为精妙玄奥的道理融于字里行间,却仍有酸腐文人只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。

就以如今的情况来看。

百姓愚昧,讲道理,不如去骗。

若按照他们的想法去梳理脉络,大致逻辑便是:昏君无道→宁王造反→造反失败但昏君还是无道。

一切的前提,都是昏君无道。

可若是皇上放过素有贤德之名的宁王妃,再稍加引导舆论,昏君无道这个前提条件,便不复存在了。

无道昏君,可会因谋逆之人的妻子贤良淑德,便免其连坐之罪?

说不定在舆论的引导下,皇上的名声还能一举扭转,被说成是仁德明主。

甚至,就连以往那些荒诞不羁的举动,也会被过度解读,认为其中定有深意,或是迫不得已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